中医认为,肥胖一般是因为“过食肥甘、缺乏运动、年老体弱、先天禀赋”引起的。所以吃得油腻、缺乏运动仍然是普通人肥胖的最主要因素。
而在减肥方面,其实不论是中医、西医,在减肥这件事上都是一致的观念:控制饮食,加强锻炼。只不过,从中医角度来理解减肥,也许会在膳食调整和身体健康方面,有新的认识。
下面简单介绍4种和肥胖有关的证型:脾虚时阻证、胃热燔脾证、
脾虚湿阻证
脾为后天之本,气血生化之源,主运化水湿、水谷精微。如果脾胃、脾失健运,水湿内停、困于中焦、气机升降失常、胃失和降,会容易出现乏力,身体困重,肌肉松弛,胃胀,大便稀烂或者干燥等问题,脾虚不运可能会使得身体消瘦,但是也有可能使得身体浮肿。
胃热燔脾证
胃热脾湿,精微不化,导致膏脂痰湿堆积,会出现多食,容易饿,形体肥胖一类病证。
痰湿内盛证
形盛体胖,常自觉身体沉重、没有力气和喉间有痰,容易出现“大肚腩”,大便稀烂的情况。
脾肾阳虚证
有此病证的人,多表现为形体肥胖,腹胀便溏,怕冷贪睡、颜面虚浮(面部浮肿)或下肢浮肿,腹胀拉稀,夜尿多。
平时可以通过按摩一些穴位,来缓解此类病证,健脾胃,祛湿化痰,从而利于减轻肥胖和浮肿等问题。
1丰隆穴
定位:在小腿前外侧,外踝尖上八寸,距胫骨前缘二横指(中指为标)。
操作:手指按揉,每次每穴3-5min,以局部酸胀为度。
作用:祛湿化痰要穴,起到祛湿化痰,排浊运脾功效
2.天枢穴
定位:腹部,平脐,前正中线旁开2寸(约食、中、环三指并列宽度)。
操作:用手指按揉每穴每次3-5min,局部酸胀为度。
作用:有运脾和胃、疏调肠腑、理气行滞、消食作用。
3敲打胆经
定位:在大腿外侧中线,主要取环跳-风市-中渎-膝阳关一线(即臀部、大腿外侧至膝关节)。
操作:坐位,双手握拳敲打以上区域,每天50-100次。
作用:疏肝利胆,行气通络祛湿。
另外,食补也是中医所推崇的重要辅助措施。党参、黄芪对于健脾补气,减肥轻身有一定作用,可以煲参芪鸡肉冬瓜汤或者用山药、黄芪等熬粥。
参芪鸡肉冬瓜汤
配料:鸡胸肉200g、党参5g、黄芪5g、冬瓜200g,食盐适量。
做法:鸡胸肉洗净,切成小丝,冬瓜洗净切片(保留瓜皮),先将鸡丝、党参、黄芪放入砂锅中加水炖半小时,再放入冬瓜同炖至熟,最后调味食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