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不饿却还是想要吃东西?
为什么明明已经吃饱了,却总想再吃两口?
可能是“享乐型饥饿”的影响!
享乐型饥饿
20世纪50年代法国科学家雅克•洛马廷在小老鼠身上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:
当只给老鼠一种食物时,老鼠吃饱了就会停止进食;但是当引入几种不同的食物时,每吃一次新食物,老鼠的食量几乎是前者的三倍。
也就是说,面对的菜品越丰富,就会进食越多。
图片来源:站酷海洛
牛津大学的芭芭拉•罗尔斯和她的同事们重新发现了这种效应:感官特异性饱腹感。
我们已经饱了,而新的味道会刺激人们重新进食。这种重新进食的行为不是来自于饥饿,也不是来自于食物维持生命的需要,而是来自一种复杂的冲动,这种冲动被称为“享乐型饥饿”,通俗一点就是馋。
这种享乐型饥饿与人体的“胃饥饿素”关系密切。
图片来源:站酷海洛
胃饥饿素
“胃饥饿素”产地是胃,它是具有“促进食欲”作用的缩氨酸。在你惯常吃饭之前或很久没有进食时,它都会升高。所以,是这种激素在提醒下,我们产生了进食的欲望。近期,《Cell Reports》杂志指出:胃饥饿素,能使食物和食物的味道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。
影响胃饥饿素的原因有以下几点。
01.饮食因素
食物进入体内会升高血糖水平,当“胃饥饿素细胞”上的“葡萄糖传感器”检测到血糖的上升,就会抑制“胃饥饿素”的分泌。
饮食不足的时候,传感器也会检测到血糖的下降,开始刺激“胃饥饿素”的分泌。
图片来源:站酷海洛
02.交感肾上腺
交感神经兴奋,肾上腺素和胃饥饿素的分泌会增多,能增强人进食的欲望。
03.进食行为
大部分暴食症肥胖人群因为脂质代谢及内分泌紊乱引起的恶性循环,使得他们体内胃饥饿素细胞数量增多,但整体对摄入饮食的敏感性大幅下降,所以会有一吃起来就很难停不下来的感觉。
图片来源:站酷海洛
04.情绪因素
研究表明,人处于较大的焦虑与抑郁时,大脑会刺激身体分泌胃饥饿素,让人不自觉饮食过量。
很多人觉得吃东西可以缓解焦虑,其实只是用食物把胃饥饿素压下去了。
05.能量平衡
当身体能量不足时大脑会刺激“胃饥饿素”分泌,然后命令身体开始进食行为以及肝糖的分解,从而达成补充能量的目的。
当身体能量过剩时,大脑会抑制“胃饥饿素”分泌,然后身体就感觉“撑到塞不下了”。
如何控制胃饥饿素
虽然,面对“享乐性饥饿”我们很难去人为地控制胃饥饿素和多巴胺的分泌,但这并不是说我们束手无策:
1.运动
有很多研究指出每天适量的运动能抵消短期暴饮暴食对身体的伤害。
2.不要三心二意
许多心理研究都表明,当注意力被分散时,我们会摄入更多地食物。
3.拒绝自助餐
自助餐,总会给人一种不吃白不吃,吃到就是赚到的错觉。自制力的防线,分分钟崩溃掉。
图片来源:站酷海洛
4.保持心情舒畅
人在烦恼或抑郁焦虑时会本能地寻找食物来安慰自己,抑制体内已经产出的“胃饥饿素”。
5.没事找事
研究表明,人们通常只在饥饿感很强或者没有其他关注点时才会非常想吃东西,所以可以让自己忙起来,分散注意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