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天抱着冰爽的无糖可乐吨吨喝,减脂期把无糖奶茶当 “续命水”——不少人觉得,只要标了“无糖”“0 糖”,甜饮料就能敞开喝,既过了嘴瘾,又没负担。但最近越来越多的研究在提醒我们:无糖甜饮料,真的不能天天喝。
先搞懂一个问题:无糖饮料的“甜”,到底从哪来?
无糖为什么也甜甜的?
一类是人工甜味剂,比如阿斯巴甜、三氯蔗糖这些。只需要加一点点,就能甜得很明显,而且几乎没热量、不升血糖,所以很多无糖饮料会用它。
另一类是天然甜味剂,比如木糖醇、赤藓糖醇(属于糖醇类),还有甜菊糖苷、罗汉果糖苷。它们本质是碳水化合物,但热量低、升糖慢,也不算咱们平时说的“糖”。
不管是哪类,因为能替代糖还能出甜味,大家都习惯叫它们 “代糖”。可别觉得代糖=没危害,它们给身体带来的影响,比你想的要复杂。
常喝无糖甜饮料
这3个风险藏不住
不是说喝一次就有害,但经常喝身体就可能发出“警报”。
▶风险一:人工甜味剂饮料,增加肥胖风险
很多人喝无糖饮料是为了控体重、控血糖,但世界卫生组织早在2023年就明确提醒:别把人工甜味剂当减肥神器。
研究显示:每天多喝250毫升含人工甜味剂的饮料,肥胖风险会增加21%,而且喝得越多,风险越高,呈“线性关联”。
▶风险二:糖尿病风险升高,大脑老得快
澳大利亚一项研究对比了“几乎不喝无糖甜饮料”(每月少于1次)和“每天至少喝1杯”的人,结果发现:每天喝的人,得2型糖尿病的风险比前者高了38%!就算没到每天,每周喝1-6次,风险也会往上走。
更让人在意的是,对1.2万健康中老年人的调研还发现:每天喝1罐无糖汽水,比喝得最少的人,大脑衰老速度快了1.6年——相当于大脑平白多老了一年半。有人说“我每天运动,是不是就能抵消风险?”研究也说了:运动确实能降低一点,但没法完全抵消。
▶风险三:有心血管病史的人易发病
如果本身有血栓病史、心血管疾病史,千万别大量喝含木糖醇或赤藓糖醇的无糖饮料,会给身体增加发病风险。
想喝得健康,其实就两步
想喝得健康,其实就两步:控糖+选对水,
首先,别只盯着饮料的糖,咱们每天吃的隐形糖也得注意。按膳食指南建议,成年人每天添加糖摄入不能超过50克,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——这里的添加糖,不光是饮料里的,还有蛋糕、奶茶、冰淇淋,甚至炒菜时放的糖。
比如一瓶普通含糖可乐,糖就可能超过25克,更别说其他甜食了。其次,选饮品别纠结“无糖还是有糖”,最健康的其实是最朴素的:白水、冲泡的淡茶(比如绿茶、红茶)等。这些饮品没负担,还能帮身体补水,比任何饮料都靠谱。
无糖甜饮料的出现,是给我们“多一个选择”,不是“多一个放纵的理由”。偶尔解馋没问题,但要经常喝,反而可能离健康越来越远。与其纠结无糖能不能喝,不如养成喝白水的习惯——简单,却最有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