转自丁香园
从 21 日晚间开始,北方下雪,南方下雨,而且在未来两天,大风降温天气还会持续,平均气温下降 6~10 度,中部地区甚至可以降温 15 度以上,达到入冬以来的最低值!
当然,每年都会有那么几次降温被叫做「最强寒潮」,具体是不是最强,其实根本无所谓吧……
这种极端天气,对医生有什么影响?医生要做好哪些准备?毕竟,本来身体就冷,毕竟还有一腔救死扶伤的热血,如果再不小心惹上医闹麻烦,心里一冷就真「冻透了」。
下面为大家提供一点点贴心的建议供参考。
一做好接诊外伤患者的准备
话不多说,一条新闻:
21 日下午到晚间,由于天气影响,京昆高速平阳段发生连环相撞事故造成 17 人遇难、37 人受伤、56 辆机动车不同程度受损。
在雨雪降温等极端气候条件下,无论是路滑导致的摔伤还是严重的交通事故,都会导致急诊外伤患者剧增。
快向领导要求 给医院和院外急诊增派人手、增加抢救器材和药物!
除此之外,在接诊大量患者时,更需要加强对急诊患者诊疗优先级的管理:
最常用的衡量急诊优先级的方法,是用四色标牌识别。
已经完全测不到生命体征,用黑色标牌标示「死亡」。
已经出现严重心律失常或心脏骤停,需要马上就地抢救心肺复苏的,用红色标牌。
患者可能处于休克前期,存在生命体征不稳定的现象,需要尽快处理,但又不用立即投入抢救的,可以用黄色标牌。
一般意识清楚,可以自由活动的患者可以给绿色标牌,如果是在现场急救,甚至可以请他们来帮一些忙。
同时,向等待就诊的患者解释清楚「为什么需要等」,同样是避免发生纠纷的关键。
二做好接诊冻伤的准备
北方人对低气温的生活经验,是远远多于南方人的。
08 年一场雪灾,是许多南方人从未经历的低温体验,造成了大量的冻伤患者。在此之后,人们的防寒意识已经有所增加。
不信?看看取暖设备的销量就知道了……
但仍然有许多人并不知道冻伤后应该如何处理,因处理不当导致二次损伤前来就医的患者也不在少数。还有很多人,认为「气温还在 10 度,肯定不会出现冻伤或冻疮」,却不知道湿冷的环境恰恰是最危险的。
——长期处在低温环境中造成低体温症,没有及时就医导致严重伤害
——冻伤发生后立即泡热水或烤火,局部毛细血管在冷热急变下导致冻疮
无论是冻伤还是冻疮,在门诊和急诊中,都没有很好的快速治疗方法。因此,医生除了需要提前准备好一套说辞之外,向家人、朋友或患者科普「如何避免冻伤」才更加关键。
如何避免?保暖、避免长期处于低温潮湿环境、受寒之后绝对不能马上烤火、适度体育锻炼增强体质,都是预防的好方法。
三心脑血管意外、呼吸道疾病
气温骤降、室内外温差极大,对心血管病人和老年人来说,是非常难熬的:
冬季气温低,心率加快,血管收缩,导致血压比夏天高;
在温度快速变化时,可能会导致血压的波动;
冬天饮食习惯的改变,导致血脂增高。
因此,接诊患者时应该格外注意是否会有心脑血管疾病的问题。每个医生都应该把这句话牢牢记住:不是所有心脏病的表现都是胸痛,看到腹痛、肩膀痛、胳膊痛、牙痛等等都要想一下是否有心脏病的可能。
除了心脑血管意外之外,气温骤降也可能让慢性呼吸道疾病急变,或者诱发哮喘、呼吸道感染等——这种寒潮天气,并不仅仅是外科大夫要忙,内科大夫也闲不下。
四记住这些,保护自己
不仅仅是医生,每个人都可以记住这些保护自己。快告诉你关心的人吧!